科普文章
科 普 | 家中的老人焦虑抑郁,子女应如何应对
客厅昏黄的灯光下,68岁的张阿姨又一次拒绝了女儿共进晚餐的邀请。她蜷缩在沙发一角,眼神空洞地望着窗外,仿佛那里有什么别人看不见的东西正在吞噬她的灵魂。女儿小陈站在厨房门口,手里端着刚熬好的鸡汤,眼泪无声地滑落——这已经是母亲连续第三天几乎不吃东西了。类似的情景正在很多中国家庭中上演,老年焦虑抑郁像一场无声的瘟疫,悄然侵袭着我们的长辈,而大多数家庭却对此感到痛苦和无助。
老年焦虑抑郁是一个被严重低估甚至被忽视的公共卫生问题。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全球约有7%的老年人患有抑郁障碍,在患有躯体疾病的住院老人中,这一比例更是高达36%。而中国老龄科研中心的调查显示,我国城市老年人抑郁症状检出率高达39.86%,农村情况更为严峻。与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社会对老年心理健康的关注度依然不足。当年轻人在互联网上谈论“emo”时收获理解与共鸣,老年人的情绪困扰却往往被归因为“性格古怪”或“老了都这样”。社会和家庭层面都存在的忽视,来源于对老年焦虑抑郁的不了解所导致的误解、恐惧和回避。积极正视和面对,能帮助老人和家庭拥有更美好的生活和生命质量。
如何理解老年人的焦虑抑郁
理解老年焦虑抑郁需要打破几个根深蒂固的迷思。它绝非正常老化的一部分,也不是性格缺陷或意志薄弱的表现。
老年人在衰老过程中会经历一系列的机能衰退甚至丧失,从生理到心理,从认知、社会角色到人际关系,莫不如此。健康问题,感知觉、记忆力、注意力等认知功能下降,退休带来的社会角色转变、社会地位落差,生活半径缩小、社会活动减少,子女离家带来的空巢,人际关系的疏远和结束,同龄朋友和亲密伴侣的生病和离世……面对如此多的告别和丧失,老人时常会被孤独感、低价值感、内疚感、恐惧感、无助感甚至绝望感围绕,而且老年的心理特点是情绪情感体验深刻而持久,如果这些负面情绪困扰持续被忽视、得不到缓解,很可能导致焦虑抑郁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老年焦虑抑郁往往以躯体不适为“伪装”——难以解释的头痛、消化不良或慢性疼痛可能是心理痛苦的身体表达。76岁的王奶奶就是一个典型案例,她辗转于各大医院消化科,做了很多检查却显示“未见异常”,直到一位细心医生建议精神科评估,才揭开了长期腹痛背后的抑郁真相。
当我们对衰老和老年抑郁焦虑之间的关联有更多了解和理解,就更容易面对和接纳他们的症状与痛苦,这反过来也能帮助他们缓解痛苦、改善症状。
心理学界对于衰老和老年期存在两种对立观点。老年丧失观(Loss-Based Perspective)认为老年期是全面丧失的时期;毕生发展观(Lifespan Development Perspective)认为老年期仍有发展潜力,丧失与增长并存,晶体智力(如经验、智慧)可能保持甚至增长,心理韧性可延缓衰老。
家人如何帮助老人缓解焦虑抑郁
帮助老人缓解焦虑抑郁,很大程度上就等于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衰老带来的挑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供支持:
1.老年焦虑抑郁的治疗依从性是常见挑战,家人可通过设置服药提醒、陪同复诊等方式提供物理照护和心理支持。定期陪伴老人前往精神科门诊复诊、取药,主动与医生沟通老人的日常生活情况,包括用药后的睡眠、饮食、情绪、躯体健康状况、人际关系等,既能帮助医生全面了解信息、精准后续治疗方案,也能减少老人独自就医所带来的脆弱感受和风险,还能增进两代人之间的情感连接。
2.重建控制感:把生活的选择权归还给老人。帮助老人增加在生活中自主决策的机会,哪怕是具体的生活细节,比如决定午饭的主食吃什么、什么时候洗澡、外出活动的内容和频率等。
3.创造胜任的机会:支持老人学习新技能,鼓励和支持老年人在家庭和社区中发挥自己本就具备的才能,比如退休教师为第三代子女辅导学业,在社区承担志愿者服务工作、为社区里的孩子们开展兴趣小课堂等,这能增加老人的人际连接和自我价值感,进而缓解焦虑抑郁情绪。
4.帮助老年人学习、建立积极老龄化(positive aging)的态度和应对方式。更新认知:理解老化是双向过程,既有丧失也有获得。
5.“回忆疗愈”,自我整合,强化自我认同:邀请和触发老人回顾他们年轻时的重大经历、重要他人、光辉往事和美好回忆等,整理家庭照片、整合生命历程。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Erik Erikson)提出了一个关于人一生发展的理论框架,认为在老年时期,人们的主要生命挑战是回顾过去,试图理解自己的生活,并接受自己的死亡。如果成功应对这个挑战,人们会获得一种复杂而全面的自我理解,埃里克森称之为“自我整合感”(ego integrity);如果失败,将会陷入“绝望”(despair)。
最后,给所有老年朋友以及老年焦虑抑郁患者的家属们,推荐一部电影——来自瑞典电影大师伯格曼的作品《野草莓》,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位古稀老人的一天和一生,向我们展示了自我整合与积极老龄化的尝试和回报,永远不晚。
本文版权归北京安定医院所有。图片为AI生成。(作者:吕晴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