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日记
抗疫有我 | 在小汤山的日日夜夜
安医速度
2022年4月北京新冠疫情出现多点散发,为迅速控制疫情,4月25日上级部门通知我院派一名核酸检测人员支援北京小汤山医院。科室主任收到通知后立即通知我,准备26日上午出发支援。在医务处、门诊、挂号室、CT室等部门的配合帮助下,25日我完成支援所需体检,晚上回到我的单身公寓简单收拾了行囊,电话中和父母家人简单告别。26日,带着院领导们语重心长的嘱托,科室领导、同事的关爱,我启程前往小汤山医院。
院领导和相关科室领导、同事送周淼(下图)出发
专业严谨
抗击疫情刻不容缓。抵达小汤山医院后,我们立刻进行了上岗前的规范化培训。培训内容充实又紧张,从实验室布局、不同人员动线、物流路线、生物安全、消防安全、工作流程,到穿脱防护服、穿戴手套、每次手卫生的步骤和时间,事无巨细,让我切身体会到了小汤山医院作为03年抗击非典、20年抗击新冠的定点医院,积累的充足经验和它的专业与规范。
团队力量
北京市各单位支援人员和小汤山医院检验科的老师们集结后,迅速整编、分组、分工,进入战斗前最后的准备阶段。4月28日凌晨2点,我穿上三级防护服,进入污染区,迎来了第一次大规模筛查样本。不知不觉中,出舱时太阳已经升起。
虽然在北京安定医院,作为中坚力量,我已经参加过1年多的核酸检测工作,但第一次面对这种山一样摞起来的样本,还是抑制不住内心的澎湃和紧张,心中的信念和同伴坚毅的眼神,给了我莫大的信心。没有比脚更高的山,在这个临时的方舱实验室中,我们披荆斩棘、翻山越海、携手前行。
临危受命
由于疫情形势的严峻,上级决定开设小汤山方舱医院,随时准备接收阳性患者。由于在安定医院我接受过全面的专业培训,掌握各专业的操作技能,4月28日结束我的第一次大规模样本筛查工作后,临时接到通知,我被调配至“红区”(阳性患者样本检测区)进行下一步工作。
28日下午,红区10人小分队集结完成,开始实验室的筹备建立及相关培训工作。短短3天,完成了各类耗材准备、设备的配置、仪器调试、信息系统数据传输调试、体系文件建立、人员培训。
5月1日,我们严阵以待,正式开始接收阳性患者的血液、体液样本。5月4日,我首次进行阳性患者的核酸样本检测工作。由于核酸样本的高传染性,使得我们的检测工作务必小心谨慎,各个环节要求更加的严格。
从转运桶的表面消杀,到每个独立包装核酸样本的酒精喷洒的消杀,再到30分钟紫外线照射消杀等检验前处理环节,极力降低核酸样本的传染性。严格方舱一区配置试剂,二区加样、提取,三区核酸的扩增发报告,每个区域、每一个环节务必做到小心谨慎、规范化操作。
经过5个多小时三级防护下的工作,我和另外几名队员协商配合,准确及时报告了“红区”阳性患者样本结果,顺利完成首次“红区”核酸样本检测任务。之前严格培训的信心和顺利结束的“红区”初体验,使我初始的紧张感逐渐消失,更加有序地投入之后的战斗。
随着疫情发展,接收的阳性患者数量逐渐增加。工作量和工作时长增加的压力没有让我对工作规范性有一丝的松懈,只希望用我的专业技术更好地帮助临床做出判断,帮助患者康复出院。
连创纪录
在“红区”紧张有序的工作了近一个月的时间,因人员调整,5月25日我从“红区”撤离,又重新投入到大规模核酸筛查检测工作中。经过前期的磨合,大规模核酸的检测队伍分工更加明确,一个个检测人员就像一台精密仪器上的零配件,各司其职又相互合作,每日保质、保量、及时地发出几万份检测结果。
作为加样手的我创造了连续加样的记录。每当完成一个班次的工作,都会在结束的一瞬间感觉到手中的“枪”(移液器)有千金重量,仿佛已经酸痛到再难拿起,但是下一个班次我依然会准时抵达战场,投入战斗。
整支队伍有过临时接到检测任务,十分钟内集结出发的迅速;有过应对超长时间和超大工作强度的能力;还有着超强的团队合作能力。某个凌晨、正午、午夜时分的方舱都有整支队伍的身影,我们只为早日控制疫情实现“清零”。
感恩关爱
在支援期间我收到了上级送来的慰问品,还有全方位的后勤保障服务,使我更加没有后顾之忧地投入战斗。内心无比感谢!
告别时刻
按照上级人员调整安排,6月9日我进入到休整阶段。
临别之际的深夜,我们在小汤山方舱医院前树立的标志性口号“决战之地 决胜之师”前留下一张合影。
在经历过高危的“红区”检验和高强度的大规模筛查工作后,我深深感触到小汤山方舱医院无愧于决胜之地,而我们整个队伍亦为决胜之师。希望后来的战友们接过我们手中的“枪”,早日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
下一篇: 抗疫有我 | “大白”有我 “疫”不容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