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资讯
日间病房康复者成长记 | 我本来是只猫,却活成了老虎的样子
焦虑障碍是神经症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疾病,以焦虑情绪体验为主要特征。患者通常具有过度忧虑、紧张不安、极度恐惧、出汗、心慌及呼吸急促等情绪和躯体症状,并伴有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严重时甚至会对患者社会功能造成损害,且患者多数无法摆脱此种状态,从而倍感痛苦。
该病起病原因与心理社会因素、个性特征均有密切关系。近几十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在人口城市化、居住稠密、竞争激烈、交通拥堵等因素影响下,紧张焦虑情绪日益加重,此外,如多愁善感、焦虑不安、要强好胜等个性特征也是发病的重要因素。
给予焦虑障碍患者抗焦虑药物仅能改善其不适症状,但不能有效改善其认知功能、心理障碍及社会功能,因此配合针对性康复治疗措施具有重要意义,能够帮助康复者早期回归家庭并融入社会。精神康复的主要目标就是使患者的工作和生活得到重新安置,使其能独立从事一些工作和部分家务劳动,提高患者适应社会的能力,提高其社会角色水平和生活质量。本文记述一名焦虑障碍患者在日间病房康复的过程。
康复者基本情况
康复者F,女,43岁,胞二行一,个性:开朗、外向、自信、要强,大学本科毕业,已婚,育有一正在读初中的儿子,在某大型国企公司担任高管工作。
康复者自2017年因工作压力大渐出现心情烦闷,总和家人发脾气,后经常突发四肢发麻、手抖、大汗、呼吸困难、心跳过速、濒死感,四肢无力不能行走,过1-2小时才能缓解,上述症状反复发作,发作多在精神紧张、劳累、生气后出现,就诊前1年症状发作时间逐渐延长,有时能持续数天,情绪紧张、烦躁,平时遇事容易发脾气,食欲差,入睡困难,白天容易犯困,多次于综合医院进行各种躯体相关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在医生建议和家属要求下来我院就诊。
2020年9月康复者在丈夫陪伴下坐轮椅首次来到精神康复诊室,诊断“焦虑状态”,给予药物治疗主要为盐酸帕罗西汀肠溶缓释片25mg/日及临时劳拉西泮,服药1月后患者自觉情绪明显好转,睡眠改善,发作性四肢无力次数减少,但仍不敢走长路,每次来院就诊仍由家人推轮椅送诊,在康复诊室医生建议下,于2020年12月15日首次于北京安定医院日间康复病房进行康复治疗。
康复者背景情况
F出生于一普通工薪家庭,父母性格都很认真、易紧张,自幼和父母妹妹一起生活,童年很幸福,升学、工作、婚姻都很顺利。大学毕业后顺利分配到一家大型国企单位工作,结婚后家庭经济条件较好。康复者工作能力很强,3年前升任某部门主管,升任主管后因与上级意见不一致,上级领导多次在大会上批评她。在家中康复者的儿子刚上初中,儿子性格调皮淘气,F对儿子各方面均管教很多,尤其是对其学业有极高要求,为此她经常批评指责儿子,家庭关系不融洽。
康复者康复评估
来到日间康复病房后,我们首先对康复者的情况进行了评估,药物治疗很好地改善了康复者的情绪,近两月未再出现急性焦虑发作症状,四肢无力症状也较前好转。但潜在的心理问题及各方面功能障碍仍困扰着康复者:
1、康复者存在严重的认知偏差,如认为儿子应该像自己一样优秀、认为同事应像自己一样努力公正;
2、因长时间躺在床上,康复者不能走长时间的路、不能爬楼,就诊均需家人陪同轮椅送诊;
3、康复者很难静下心完成一件事,注意力难以集中。
与康复者访谈后,F的康复需求是:
1、可以自己走路;
2、能够改善家庭关系;
3、日后能够重新回归工作岗位。
在结合了我们的评估和康复者的需求后,我们为康复者制定了详细具体的康复计划,通过各种方式的康复活动帮助患者进一步回归家庭和社会。
康复者的康复治疗
1.团体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师通过认知行为治疗手段对患者的认知偏向做了纠正。康复者了解到只要改变自己的想法,就能进一步改善自己的情绪,从而改变自己和同事、家人的关系。一些固有的错误观念正是自己的发病诱因、问题所在。比如F总是对自己儿子不满意,认为儿子不求上进、不够努力,进而导致母子关系僵化,在数次团体心理治疗后,F意识到母子关系紧张的原因是自己的观念所致,康复者总是以自身为标准,严格管理儿子的学习生活,一旦不如自己所意,便批评指教孩子,没有顾及到儿子的感受,儿子为此生气、烦闷,不与母亲交流,F也为此焦虑、抑郁,从而导致自己心慌气短、四肢无力。
团体中有另一位康复者自幼在父亲的严格教育下成长,她在团体中表达了对父亲教育的不满,成人后自卑的性格与低落的情绪也多与父亲的早年养育方式有关。F在听到该康复者的描述后更进一步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她之前从未站在儿子的角度考虑该问题。在经过数次团体心理治疗后,F感到“豁然开朗”,她回家后尝试了解儿子的个性,主动和儿子交流,不再过度严格的教育儿子,家庭关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儿子也更专注于自己的兴趣与学业。在最近一次的康复治疗中,F表示“团体心理治疗对自己帮助最大,自己从内心发生了改变。”
2.艺术行为治疗。
2.1绘画治疗。
F自幼很喜欢绘画,但因忙碌的生活工作从未认真学过绘画,这反而更好地帮助患者通过绘画表现自己,而非在过程中着重绘画技巧。有一期绘画治疗的的主题是“自己”,F画了一只猫,她表示自己原本是一只猫,但是工作生活硬生生地把自己变成了老虎,太过要强的性格和过度的压力导致自己生病,她希望以后能回到一只猫,可以放松地过未来的人生。
还有一期的主题是“重要他人”,F画了一只胖胖的老鼠,她分享说她的先生是属老鼠的,在生病这段时间,丈夫对自己的帮助很大,之前她只顾自己的事业,没有关注眼前最爱的家人,现在她了解到要珍惜和家人在一起的时光,从自己出发,改善家庭关系。
2.2舞动治疗。
舞动治疗又被称做舞蹈动作治疗,运用动作促进个体情绪、情感、身体、心灵、认知和人际等层面的整合,是增强个人意识、改善人的心智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在一期舞动治疗中,康复师给大家的主题是两位康复者一组,两人可通过某肢体部位连接做出各种想做的动作,F起初舞动时很紧张,四肢不协调,但随着舞动治疗的层层加深,F在第三组舞动时可以放松地支配自己的身体,将身体完全交给了自己和舞伴。
在分享过程中,F说“做完舞动后感觉自己可以支配身体了,四肢不再是僵硬的。我觉得对自己的身体有了更多的掌控力,我也对自己的身体更自信了,我想我可以尝试去散散步、爬爬山。”
2.3音乐治疗。
音乐治疗与舞蹈治疗的定义相似,殊途同归,都是为了挖掘康复者的深层感知及情绪。在音乐治疗时每一位康复者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乐器,不会演奏也没关系,通过乐器的音色和节奏来表达自己。
康复者始终不敢接触海浪鼓,听到这个声音就很紧张。
在一次治疗中F听到海浪鼓的声音突然大哭,待她释放完情绪后,康复师问她有什么想要分享的吗?F称终于知道为什么自己恐惧这个声音,因为小时候自己一人在家睡觉时突然听到窗外搅拌机倒石子的声音,当时幼小的她非常无助、恐惧,缺乏安全感但却没人陪在身边。长大后的F早已将上述回忆放在潜意识中,当海浪鼓声音响起时,忽然勾起了康复者的这部分回忆,成年的F可以保护幼小的F ,于是F不再恐惧这类的声音。
3.程式训练。
正如大部分精神障碍患者一样,F也对自己的疾病症状、用药及药物副反应有不解和担忧,F起初总认为突发四肢无力是躯体相关疾病导致的,但在就诊多家综合医院完成相应检查后没有发现异常。经过了抗焦虑药物治疗后,F虽然能认识到四肢无力的症状可能与情绪相关,但了解并不深入,并且对长期服药可能导致的副作用很担心。经过程式训练的授课后,F对自己的症状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并且更坚定自己继续服药的决心,也科学地了解了抗焦虑药物的机理及副作用。
此外,放松训练、手工作业治疗、社交技能训练、职业功能康复治疗等等各项康复活动都从不同方面帮助到了康复者,如手工作业治疗改善了F的专注力,使她感到受益匪浅。
在进行了将近四个月、每周两次的康复治疗后,治疗师和康复者本人都发现了其自身的巨大变化。
首先,康复者可以自己来院康复,能够从家走到公交车站,再从公交车站走到医院,曾有一次还爬了五层楼,在舞动治疗时康复者坚持舞动的时间越来越长;
第二,康复者的观念发生了转变,她在团体心理治疗中分享了自己发现儿子身上有很多优点,目前不再仅要求儿子在学业上的成绩,而是更关注儿子的综合素质,在家中不再批评指责儿子,儿子随之也愿意和F分享自己的学习生活,家庭关系和谐了很多。
第三,她了解了自己的性格,调整了自己过于急躁、要强的个性,可以集中注意力去做手工、画画等。“我很享受现在的状态,这是我一生中最舒服的时光,我对自己有了更深的了解,我也希望我的经历可以帮助更多的人。”在最近一次绘画治疗中,康复者F这么说。
中国最早的词典《尔雅》上注释:“康,安也;复,返也。”康复即是帮助患者返回到健康安定的状态。精神康复日间病房帮助很多康复者回归了自己、回归了家庭、回归了社会。随着医学治疗模式由单纯的生物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转变,人们逐渐认识到传统的医学模式只关注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忽视了人体健康的心理、社会因素。新的医学模式强调心理、社会因素对人的身心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强调从个体及个体所处的环境等因素对患者进行综合治疗,进而康复治疗也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只有当人们开始真正关注自己的成长,关注自己与社会的关系,才能真正实现身心的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