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文章
科普 | 关于睡眠,我们踩过的坑
坑1 睡不着觉,玩会儿手机酝酿一下?
滴答滴答......
小高抬头看了看墙上的时钟,时针已经缓缓指向了十二点钟。
沉思了片刻之后,小高还是摸索出了手机,屏幕发出的光在黑暗中映亮了小高的面孔,不一会儿就发出了各种视频的声音。
这已经不是他第一天这么做了。无数个睡不着的夜晚,他总会选择玩一会儿手机,试图酝酿出一些睡意。可惜事与愿违,小高感觉越来越清醒,越来越兴奋,情绪总是跟着手机上的内容起起伏伏,脑子里的想法也是越来越多,似乎离小高理想的睡眠状态越来越远。
其实,为了营造所谓的“良好的入睡条件和氛围”,在卧室及床上做一些与睡眠无关的事情,例如看书、玩手机等,看似是在为一个良好的睡眠做准备,实际上,则是减弱了就寝时间、卧室、床等本应该与睡眠建立的联系,反而加强了睡眠环境与玩手机等与睡眠无关事情的联系。长此以往,失眠的风险则会大大增加。
那么,健康的睡觉方式是什么呢?
根据失眠的“刺激控制法”,我们建议当您感受到困倦之后,再上床休息。“刺激控制法”要求:
①当感觉到困倦时才躺上床;
②除了睡眠和性活动外不要在卧室进行其他活动;
③醒来的时间超过15分钟时离开卧室;
④再次有睡意时才能回到卧室。(第3条和第4条按需要可重复进行。)
最后,不论睡眠量的多少,在一周内尽量保持一个固定的起床时间。一开始失眠的过程可能会让你感到痛苦,但长此以往坚持下来,当就寝时间、卧室、床逐渐与睡眠建立了稳定的联系,你自然而然也就可以上床倒头就睡了。
坑2 昨天失眠了,今天提早上床补个觉?
时针刚刚指向八点,小高就已经迫不及待地洗漱完毕,上床休息了。他今天真的很疲惫,原因是他已经一段时间没有睡过好觉了。特别是昨晚,更是由于睡前玩了很久的手机,导致小高很晚才能勉强入睡。
遗憾的是,香甜的睡眠并没有如约而至。小高在床上翻来覆去,努力紧闭着双眼,等了很久很久,小高终于迷迷糊糊地好像睡着了,又不知过了多久,小高挣扎着睁开了双眼,“早上了吗?”他有些许绝望地想着,他摸到手机,眯着眼睛看了一眼时间,“哦,才凌晨两点……”
为什么小高提早上床了,可却休息得更差了呢?
正如我们上文所说,我们需要将就寝的时间和环境与睡眠建立起稳定的联系,这样才有助于我们收获一个良好的睡眠。如果小高在远早于自己生物钟的就寝时间就上床准备休息,但他此时并不困倦,那么取而代之的是将就寝时间和环境与清醒的状态联系在了一起,这也将增加失眠的风险。
那么正确做法是什么呢?
首先需要制定一个固定的起床时间。而几点才能上床,则是由我们的平均总睡眠时间决定的。假如我们固定要每天7点起床,自身近期每晚的平均总睡眠时间在5个小时左右,那么就需要在凌晨2点才能躺上自己柔软的床铺。
当然,我们在治疗标准中建议限制时间应不能少于4.5小时。看到这里很多人可能会有疑惑了,我本身就失眠,怎么还让我这么晚睡呢?确实,在治疗的开始,这种干预方式可能会导致轻到中度的睡眠不足。但这种方法却往往意味着我们未来可以获得更为稳定的睡眠(即入睡更快,并且可以更长时间停留在睡眠期),同时也可以将床、卧室、就寝时间等与睡眠重新建立连接。
坑3 睡前做大量运动,累了就能睡好了?
“一二三四,一二三四”,小高正在卧室里挥汗如雨,做着高强度的健身运动。他呼哧呼哧地大口喘着粗气,一边在心中窃喜,认为自己如此之大的运动量,肯定可以给自己带来一个安稳的睡眠。
到了小高该睡觉的时间,他专心致志地躺在了床上,等待着入睡。但很快,小高就感受到了一些不对劲:他的心率似乎并没有减慢太多,依旧在他的胸膛里“砰砰砰”地跳着,自己的情绪似乎也并不是即将入睡前的平静,还保留着一些运动时的躁动。“这是怎么回事?难道睡前运动还有碍于睡眠吗?”小高百思不得其解。
事实上,运动本身是没有问题的,一定程度的日间运动和疲劳会促进人的入睡,但睡前过度的运动却会导致交感神经兴奋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等,出现躯体过度觉醒的表现,反而会影响入睡造成失眠。因此如果想要运动,最好与上床睡觉的时间间隔在3小时以上,这样才不会影响睡眠。
坑4 睡前小酌一杯,入睡更迅速?
“Cheers!”小高正在与自己的酒友们推杯换盏。以往喝醉的小高总是很快就会昏昏沉沉地进入梦乡,饱受失眠困扰的小高故技重施,试图让酒精还自己一个安稳的睡眠。几杯下肚,小高很快就有了晕乎乎的感觉。借着酒劲,小高顺利地睡了过去。但奇怪的是,这一晚上小高莫名醒了很多次,同时每一次入睡都会做很多梦,就像放电影一样让小高得不到休息。第二天早上醒来,小高头痛欲裂,根本没有得到良好的休息。
看似睡前饮酒可以帮助小高快速入睡,但实际上饮酒不但伤害小高的身体,还会破坏小高的睡眠结构,减少深睡眠的时间,降低小高的睡眠质量,因此不能靠喝酒来辅助入睡。如果真的需要辅助睡眠,我们建议小高可以前往门诊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睡眠,占据了我们人生中1/3的时间,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希望通过本篇科普可以帮助每一个饱受失眠困扰的您,夜夜安眠。
文章内容节选于《心理与健康》杂志,图片来自网络。(作者:孟繁强 邢瀚月 王紫烟)
专家介绍
副主任医师
擅长:心理与药物治疗焦虑障碍、抑郁障碍、精神分裂及其他精神疾病。
下一篇: 科普 | 儿童多动倾向的早期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