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安定医院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健康教育 >>科普文章

健康教育

科普文章

安定科普 | emm....你身边有没有一个不爱拆快递的朋友?

字号: + - 14

双十一的快递堆成山

你却迟迟不想拆

回家第一件事是

把外衣甩得远远的

生怕它碰一下床单

手机每天用酒精消毒

公共厕所能不去就不去

DM_20251119113858_002.gif

这样的爱干净执念,你或身边人是否有过?很多人说,这就是有点洁癖,爱干净是好事。但只有深陷其中的人才知道,当爱干净变成不得不做的任务,不做就焦虑爆棚,做了也只剩短暂安心时,这份好习惯早已变成沉重的负担。

今天,北京安定医院的主任医师罗佳将带我们走进洁癖行为的真相。

DM_20251119113858_003.jpg

你的爱干净

是讲究还是枷锁

提到洁癖,大家第一反应都是爱干净,但在精神病理学上,普通洁癖和强迫症相关的洁癖,核心差别可不是干净程度那么简单。

普通的爱干净,是让人愉悦的习惯。比如勤洗手、整理房间,做完后会觉得心情舒畅、有满足感,而且不会影响正常生活。就算条件不允许,顶多有点别扭,该干嘛还干嘛。

但强迫症相关的洁癖,核心是心理痛苦和功能损害。明明知道自己的清洁行为是过度的、没必要的,比如反复洗手对保持健康并没有明显作用,但就是控制不住,不做就会被强烈的焦虑和恐惧感包围。而且,这种行为会严重限制生活:不敢出门、不敢社交,甚至要求家人也要一起执行。

简单说,普通洁癖是“我想干净,干净让我开心”,而强迫症洁癖是“我不得不干净,不干净让我崩溃”。前者是生活的加分项,后者是生活的枷锁。

DM_20251119113858_004.jpg

强迫症洁癖的

三种“隐形”表现

你以为洁癖就是不停洗手?但其实它的表现远比这丰富,主要分为三类:

1.物理洁癖

这是最常见的类型,患者会对细菌、病毒、灰尘等物理层面的“脏”极度敏感。

⚪不敢使用公共厕所、触碰电梯按钮,甚至不敢坐别人坐过的椅子;

回家后必须立刻洗澡、换全套衣服,外衣外裤绝对不能碰床;

餐具要高温消毒多次,甚至不敢吃外面的饭。

他们怕的不仅仅是“细菌”,更是脏带来的未知风险,比如生病、传染家人等。

2.精神洁癖

这种洁癖容易被忽视,患者害怕的不是物理上的脏,而是“精神污渍”。比如碰到不喜欢的人、听到不好的事等,就会觉得自己“被玷污了”,产生强烈的厌恶感。

他们的清洁方式也很特别:比如在脑海里反复回想美好的画面,用“干净的想法”替代那些让他不适的记忆;也可能是外显行为,比如碰到“觉得不干净”的人后,必须洗手到“感觉纯净”为止。而且临床中,很多患者会同时存在物理洁癖和精神洁癖。

3.藏在细节里的“仪式感”

强迫症洁癖还有个典型特征:仪式化行为。清洁不是随意的,而是有固定的流程、顺序甚至次数,一步不对,全部重来。

洗手必须按类似“手心→手背→指缝→手腕”这样的顺序,一步不能少;

擦桌子必须从左到右,必须得是6、8这样的所谓吉利数,绝对不能是3、5;

过程中不能被打扰,一旦有人说话、打断流程,就会觉得没洗干净,要重新来一遍。

这些看似较真的细节,其实是患者试图通过控制流程来缓解焦虑获得短暂的安全感。

DM_20251119113858_005.jpg

三个方法

帮你温和松绑干净执念

如果发现自己有过度清洁的倾向,别着急对抗,也别强行压抑。试试以下三步,慢慢找回轻松:

第一步:觉察记录 看清触发点

先不改变行为,只是观察:

什么场景你想清洁?比如拆快递后、接触公共物品后;

当时在想什么?比如怕沾到细菌生病,觉得被污染了;

清洁多久?比如洗几遍、擦几次。

这一步的目的是看清清洁行为背后的心理过程:你不是“天生洁癖”,而是被某种恐惧或情绪驱动着去清洁。

第二步:认知调整 打破灾难想象

很多清洁行为都源于一个“万一”,这时可以试着做证据清单:

支持你想法的证据:比如确实有细菌存在;

反对的证据:比如之前没这么反复洗手,也没生病、其他人接触公共物品后没清洁,也没出事;

得出更客观的结论:比如适度清洁就够,过度反而伤身。

也可以问问自己:“如果不做这次清洁,最坏的结果是什么?这个结果发生的概率有多大?”你会发现,多数灾难只是小概率事件,只是被焦虑放大了。

第三步:行为训练 从延迟到减量

认知调整后,可以慢慢做行为练习,核心是逐步暴露在焦虑中,不立刻用清洁缓解。

延迟满足 给焦虑一个缓冲期

当想清洁的冲动来临时,先告诉自己等10分钟再洗。在这10分钟里,去喝水、散步、听首歌。你会发现,焦虑情绪像波浪一样,会自己褪去。之后可以逐渐延长延迟时间。

减量练习:一步步打破规则

如果之前洗手必须5遍,可以试着减到3遍;如果擦手机要3遍,就减到1遍。不追求一步到位,每次只减少一点也是进步。练习不完美的耐受,你会发现,就算少洗一次,也不会发生不好的事。

DM_20251119113858_006.jpg

当心!

这些信号是警报

如果你的清洁行为只是偶尔让你有点纠结,没有影响生活,那就不用过度担心。但如果出现以下信号,建议及时寻求专业心理干预:

1.生活严重受影响

每天清洁花1小时以上,并且影响工作、学习或社交;

不敢出门,也拒绝和朋友见面、聚餐,人际关系越来越疏远。

2.身体出现伤害

洗手洗到脱皮、开裂;

刻意不喝水、不上厕所,引发泌尿系统问题;

怕“脏”不敢吃东西,导致体重下降、营养不良。

3.情绪频繁崩溃

不清洁就会焦虑、恐慌,甚至出现失眠、胸闷、心慌等躯体症状;

要求家人遵守自己的干净标准,否则发脾气,导致家庭氛围紧张、冲突不断。

4.回避行为加剧

不拆快递、不扔垃圾、不接触陌生人,回避的范围越来越大,生活圈子越来越小。

DM_20251119113858_007.jpg

科学治疗:不是让你变邋遢

而是找回自由

很多人担心,接受治疗就会变成不爱干净的人,事实上,治疗的核心目标不是消除爱干净的习惯,而是减少强迫性焦虑带来的痛苦和限制,重新拿回生活主导权。

1.ERP心理治疗

即“暴露与反应阻止”:

暴露:在安全环境中接触引发焦虑的情景,比如触摸公共厕所的门把手、不擦快递直接拆开。

反应阻止:接触后不做清洁行为,让焦虑自然消退。让大脑认知到“不清洁,灾难也不会发生”。

2.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主要选用选择性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比如舍曲林、氟伏沙明、帕罗西汀等。这些药物能调节大脑内神经递质的水平,从根源上降低焦虑和恐惧感,让患者更容易参与到心理治疗中,提高治疗效果。通常情况下,药物治疗和ERP心理治疗结合使用,效果会更理想。具体需要遵循医生或者药师的指导,切勿自行服用。

3.神经调控治疗

除了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还有经颅磁刺激等神经调控治疗方式,通过仪器调节大脑内神经递质的分泌,辅助缓解症状。但需要医生评估后决定是否适用。

DM_20251119113858_008.jpg

爱干净不是错,讲究卫生也值得提倡。当干净变成必须干净的执念,当清洁从享受变成痛苦,也许,是我们该考虑松绑的时候。愿每个人都能和干净自在相处,让它成为生活的加分项,而不是设限!

文章作者

DM_20251119113858_009.png

罗佳

主任医师

擅长:强迫、社交焦虑、广泛性焦虑、惊恐障碍等常见精神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擅长认知行为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