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文章
安定科普 | 别让这些“常识”毁了你的精神健康!
今年9月,是首个全国科普月。从科普日到科普月,变化的是科普的时长,不变的是让专业知识守护健康的初心。对精神健康而言,亟需撕掉精神科的刻板标签,别再让偏见成为健康的阻碍。
今天就由北京安定医院七病区护士长封砚村带你看见真实的精神科,也让更多人知道:遇到心理困扰时,寻求专业帮助,从来不是懦弱,而是对自己负责的勇敢!
精神科
普通人千万不能去?
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听到“精神科”三个字会下意识躲避,仿佛这是一个充满禁忌与暴力的科室。但事实上,精神科与其他医学科室并无本质区别——它关注的是人类大脑与心理功能的健康。就像感冒需要看呼吸科,高血压需要看心内科一样,当我们的情绪、思维或行为出现异常时,精神科医生会用专业手段帮助我们重获平衡。
精神科不是疯人院,而是精神与心理的诊所。许多人将精神科等同于“治疗疯子”的地方,这种误解让许多患者及家属背负上病耻感,不愿就诊使治疗被延误。实际上,精神科覆盖的疾病范围远超大众想象:
(1)精神问题:怪异、荒谬的的思维内容,讲话前言不搭后语、逻辑紊乱,怪异的、冲动的、令人难以接受的动作行为;
(2)情绪问题:如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可能长期陷入低落或情绪剧烈波动;
(3)焦虑障碍:包括广泛性焦虑、惊恐发作、强迫症等,患者常被无法控制的担忧困扰;
(4)适应性问题:升学、失业、失恋等生活变故引发的心理危机;
(5)睡眠障碍:长期失眠可能是焦虑或抑郁的预警信号;
(6)认知障碍:阿尔茨海默病、血管性痴呆等脑部疾病。
精神科医生通过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心理治疗等综合干预,帮助患者控制症状,回归家庭,回归社会,能够正常的生活与工作。据临床观察,约80%的抑郁症患者经过规范治疗症状可显著改善,这与高血压、糖尿病的治疗成功率相当。
这些所谓“常识”
可能正在误导着你!
误区1: 性格软弱才会得心理病
真相:精神疾病是生物-心理-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例如,抑郁症患者大脑中的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水平异常,具有家族遗传倾向。将疾病归咎于个人意志,如同责备肺炎患者“肺不够坚强”。
误区2:是药三分毒,能不吃就不吃
真相:对于需要长期服药的精神疾病而言,治疗依从性至关重要。反复的病情波动、复发,会导致患者认知功能下降,治疗难度增加,需要更长时间的治疗来恢复,预后不佳,甚至会使相当一部分患者变为难治性,导致治疗成本的增加和生活质量的下降。而维持治疗可以大大降低精神疾病的复发,保持病情稳定,有利于患者的康复和回归社会。
误区3:心理治疗就是和人聊天
真相:认知行为疗法(CBT)、正念疗法等实证疗法具有严谨的操作框架。例如,CBT通过改变负面思维模式,6-12周疗程即可显著改善焦虑症状,疗效得到全球上万篇研究支持。
什么情况下
应该及时寻求帮助?
如出现以下情况持续两周以上,建议就诊:
(1)情绪持续低落或易怒;
(2)失眠/嗜睡且影响日常生活;
(3)对曾经热爱的事物失去兴趣;
(4)出现自杀念头或自伤行为;
(5)幻觉、妄想等异常感知;
(6)明显异于平常的言语、行为。
初次就诊时,医生会进行详细问诊,可能安排量表评估、血液检查或脑部影像学检查,以排除甲状腺疾病、脑肿瘤等器质性疾病。整个过程与心内科检查心脏病同样科学严谨。
精神健康是生命质量的基石。现代医学早已拥有成熟的治疗手段,让我们放下偏见,寻求专业帮助。在感到心理不适时、精神异常时,及时去精神科就诊,医生会通过药物、心理、物理治疗等专业手段,帮你或亲友找回健康。
愿我们都能像呵护身体一样呵护心灵,愿每一个渴望好好生活的人,都能在需要时坦然地走进精神科,找到属于自己的治愈力量,为自己的幸福生活“加油”!
文章作者
封砚村
七病区护士长、主管护师
从事精神科护理工作31年,在协和护理学院、首都医科大学护理系任临床教学工作,有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