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安定医院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健康教育 >>科普文章

健康教育

科普文章

科普|精神科用药,不必谈“副”色变

字号: + - 14

古人云“是药三分毒”,所谓的“毒”就是我们常说的药物副作用。经常会有患者或家属询问:

医生,这药副作用这么多我还能不能吃了?

医生,我吃药会不会把身体吃坏?

这些问题反映了患者和家属对药物副作用的认知偏差。

何为药物副作用?

微信图片_20240523142434.jpg

药物副作用指的是在正确使用药物的前提下,可能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不良反应。精神科药物产生的副作用虽然可能涉及全身多个系统,但严重的副作用并不常见,对于不同患者来说副作用的表现也不尽相同。

药物副作用对于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维持治疗可能会产生负面影响,但根据患者的特点进行监测以及个体化用药,可有效减轻副作用。

我们以抗精神病药物为例,对其在身体不同系统产生的常见的副作用和应对措施进行描述,让大家有具体的认识。

各系统常见的副作用及处理

神经系统

1.震颤

在抗精神病用药初期,可能会出现手抖等表现,通常和刚开始用药有关,可予以苯海索等抗胆碱药物改善,在减量或停药后也会缓解。

2.静坐不能

患者常诉“坐不住站不住”等,这常影响到患者的情绪、睡眠,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导致患者做出冲动的行为,对此可考虑调整药物剂量,联用苯二氮卓类药物或β受体阻滞剂。

3.肌张力问题

一些患者可能会出现肌张力方面的问题,尤其是肌注药物时,如用药初期出现急性肌张力障碍,最直观的表现就是患者脖子扭转或者眼睛上翻等,还有一些患者会表现为肌肉僵硬,包括四肢活动缓慢或是面部表情的减少,使用抗胆碱能药物均可得到有效缓解。

微信图片_20240523142437.jpg

少数长期使用抗精神病药物的患者中还可出现迟发性运动障碍,表现为口舌、面部肌肉的不自主运动,或是躯干、四肢的不自主痉挛,这会对生活质量产生影响,但新型药物的此类副作用已经明显减少,目前也有专门的治疗药物。

心血管系统

体位性低血压是常见的副作用,患者在改变体位时,如从卧位或坐位变为站立位,出现血压下降,可导致头晕等现象。患者可将药物减量或分次服用或换用影响较小的药物,必要时也可予以输液治疗等。

一些患者也可能出现心动过速,诉“心慌”等不适,对于心率高于110~120次/分的患者应完善心电图,评估原因,排除其他躯体疾病,如确定是抗精神病药物引起,可减量药物,或者予以β受体阻滞剂改善。

微信图片_20240523142443.jpg

QTc间期延长本身并不是严重的心血管副作用,发生率也不高,但对于有相关基础疾病、电解质紊乱、合并使用其它对QTc有影响的药物时风险增加,应在用药前告知医生自己既往的病史和目前用药情况,减少此类风险。

内分泌系统

部分患者在服药后发现体重增加,或者体检时发现血糖、血脂升高等,家属和患者常常会问医生“这药里是不是含有激素”,其实并非如此。一些药物可能会引起患者的食欲增加,加之运动不足,生活不规律,从而导致血糖、血脂、体重等变化。因此,应注意监测患者的血糖、血脂、体重变化,对于一些已经患有糖尿病、血脂异常等疾病的患者,需要选用对代谢影响较小的药物。

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过程中,可能会有部分女性患者出现月经不规律、泌乳,甚至闭经等症状,这提示我们患者可能出现了高泌乳素血症,可以通过减少药物用量或者换用影响较小的药物改善,也可考虑使用降低泌乳素水平的药物。

微信图片_20240523142446.jpg

抗精神病药物也可导致性功能障碍,这通常较难发现,但这也是影响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原因之一,需要及时向医生报告此类问题并采取对应的干预措施。

消化系统

患者常出现便秘等副作用,大部分患者可以通过调整药物和使用通便药物改善,但也有一些患者的便秘会比较顽固,很少患者可能有出现肠梗阻的风险。对于便秘的治疗,临床上有多种通便药物,可根据情况使用。

微信图片_20240523142452.jpg

一些患者出现口干或者流涎(口水变多)的症状,通常都不会太严重,大部分患者能够逐渐适应或通过调整药物而改善。

一些抗精神病药物也有肝脏副作用的报道,如转氨酶升高等,可予以保肝药物治疗,降低抗精神病药物用量或者停药、换药,通常都可以很快恢复。

血液系统

小部分患者中会发现白细胞减少,通常都是轻度或一过性,可以通过调整药物用量或者使用升白药物治疗。但也有一些患者可能会出现明显的白细胞减少,如果已发生严重的白细胞减少,及时停药,针对并发症强化治疗,情况通常是可逆的。

其它副作用

药物引起的镇静作用在治疗早期最为突出,一些患者会出现疲乏、困倦、睡眠增多等反应,持续用药后大部分患者能够耐受。减少用药量、换用镇静作用较轻的药物或是睡前单次服用,也可降低镇静作用的影响。

微信图片_20240523142455.jpg

使用抗精神病药时偶可出现过敏反应,表现为躯干、面部、颈部及四肢的皮疹,停药或给予抗过敏药通常可有效逆转。

抗精神病药的眼科副作用较少见,一些患者可能出现视物模糊等症状,可通过减药或是分次服药来降低影响。

正确面对药物副作用

正确的认识和应对药物副作用能够提高治疗依从性。对于需要长期服药的精神疾病而言,治疗依从性至关重要。反复的病情波动、复发,会导致患者认知功能下降,治疗难度增加,需要更长时间的治疗来恢复,预后不佳,甚至会使相当一部分患者变为难治性,导致治疗成本的增加和生活质量的下降。而维持治疗可以大大降低精神疾病的复发,保持病情稳定,有利于患者的康复和回归社会。

微信图片_20240523142457.jpg

尽管精神药物存在副作用,但是患者使用药物的获益远大于风险,疾病对患者的损伤和危害远远大于药物的副作用。再者,即使发生了副作用,也是有办法来减轻和缓解的。医生在使用药物的时候也会根据患者的情况,充分考虑副作用的影响,最终的用药是科学安全有效的。我们需要的是合理用药,并不是谈“副”色变,正确对待副作用,维持稳定的治疗,才是疾病康复的关键。

(出处来源:《心理与健康》杂志)

微信图片_20240523142458.jpg

李田

主治医师

擅长:精神分裂症、抑郁障碍、双相情感障碍等常见精神疾病的诊治。

微信图片_20240523142500.jpg

微信图片_20240523142502.jpg

薄奇静

主任医师

擅长: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病性障碍、双相障碍、抑郁症等精神障碍的诊治,并对精神病早期识别干预有所专长。

微信图片_20240523142504.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