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文章
邪教的心理分析
邪教害人的事件经常不断,比如近期在山东招远的一家麦当劳餐厅里,一个信“全能神教”的家庭成员对另一位素不相识的顾客残忍杀戮,一个鲜活的生命竟然在他们所谓“驱邪”的信念下被谄害了。上世纪70年代美国琼斯镇900邪教徒集体自杀,90年代日本奥姆真理教一手制造了骇人听闻的施放沙林毒气事件,造成11人死亡,5500人受伤的惨剧。众多邪教惨案不断发生,可见邪教害人又害己。
可为什么总有人相信邪教呢?有些人捐出自己的财物去相信,有些人动员自己的亲人去相信,甚至有些人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去相信。他们如此狂热的迷恋,究竟为哪般?
1. 现实的“残酷”,遇到了虚幻的“神教魔力”。
由于种种原因,邪教信徒在信教前对现实有着或多或少的不满意,可能是生活上不如意、事业上不得志、或者罹患严重疾病而得不到有效治疗,也许他们很有钱但精神空虚,也许有很好的学历但婚姻不幸,也许有很高的权利但精神乏味,他们无法摆脱精神的痛苦。同时邪教也会夸大现实的邪恶,甚至宣称“世界末日”论,制造恐慌舆论,那些极易受暗示的人会信以为真的认为世界末日真的来了。面对这些“残酷”的现实,这些人会心灰意冷,无助、厌恶、甚至愤怒。此时会潜意识幻想有一种神奇的力量来拯救他们,帮助他们度过困难。原有的邪教徒在情感上往往给以同情和理解,甚至给予小恩小惠,同时宣称超自然力救世主的存在,入“教”可以帮助他们摆脱痛苦,避免灾难,甚至死后可升入天堂。
2. 缺乏科学知识,对奇异的身体和精神现象不能正确理解。
入教者往往会进行一系列所谓的修炼,包括“教义”的辅导、静坐、辟谷、语言诱导等。有的练功不吃不喝不动长达数十个小时,有的剥夺睡眠,在这种情况下,人的身体和精神极易出现一些异常现象,比如各种幻觉,如看到“神仙佛祖”,听到“教主”与自己传话,感觉自己的身体漂浮在空中,感觉体内有一个“法 轮”转来转去,总之,各种平常状态下感觉不到的现象都会出现。可是,由于练功者并不知道这是练功状态下很容易出现的虚幻知觉,是大脑的功能发生了紊乱,他们却误以为是自己的功力达到了一定高深的程度,被教徒们大肆宣传,甚至披上神秘的色彩。于是入教者极力追求这样一种“幻觉”体验,并相互攀比。于是乎,许多没有这些奇异体验的人会被认为心不诚,不专心,层次低,还需加大练功量,甚至要奉献自己更多的财力、物力和精力。
3. 具有特定的人格倾向。
邪教都有很多漏洞,不会让人轻易信服,可还是有人会上当受骗,这与特定的人格倾向有一定关系。
首先,自我意识薄弱,具有较强的暗示性。这些人通常缺乏自我主见,人云亦云。面对邪教教徒抛出的各种诱惑,包括打着“真、善、忍”、“拯救灵魂”等幌子,他们会不知不觉的跟随者邪教徒的描述,在自己的头脑中幻想出一个“邪恶的现实世界”和一个“极乐世界”。一旦这样的幻想出来,便成为一种推动力,让他们很容易接受邪教的教义,尤其是看到某些自己信任的人已经加入其中时,更容易加入邪教。其实这是一个两极化的思维模式,只看现实中消极的方面而忽略了积极方面,只看邪教中积极的方面而忽略消极的方面。
其次,具有一定的偏执特点,偏执是一个贬义词,也可以称为执着。一旦相信了自己所信奉的教义,则极力避免接触其它思想,认为自己的思想是最好的,是不可动摇的,不折不扣的信奉自己的“信仰”,甚至由被动的接受,变成主动的维护。为了追求自己的利益,扩大自己的权利,他们也会把这种信仰强行施加给别人,否则会不顾一切的进行打击报复。这也是为什么称为“邪教”的最根本的原因。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信仰,选择信什么是个体的权利,不可为了自己的信仰而无端的剥脱别人的信仰,甚至制造各种惨案,来打击报复他人,报复社会,制造混乱。
再者,具有一定的依赖性格,当生活遇到困境时他们更相信外力而不是自己。所以,当他们遇到所谓的无所不能的“神”、“教主”时,很容易像抓住了救命稻草一样,不肯放手。当他们选择了邪教时,也就封闭了现实中与人的正常交往,封闭了自我的心理成长。这种依赖是一种精神上的依赖,他们可以为了维护自己的依赖而放弃自己的钱、财、物,甚至生命。人生难免会经历一些困难和挫折,或大或小,帮助人们走出困境的其实不是别人,正是自己,这是一种信念,是从小培养起的良好性格特点,正所谓“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这是心理上自立的重要特点,也是个体心理成熟的标志,它与寻求帮助并不矛盾,相反,当个体遇到困难时能积极寻求帮助但不失去自我,这反而是自立的表现。
当然还有其它一些人格倾向影响着个体加入到邪教的组织中,人格是每个人都具备的一些固定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情绪反应方式。上述容易加入邪教组织的这些人格特点往往与个体早期的成长环境有关,包括父母的不良养育方式以及当地或家族中迷信的风俗文化。
综上所述,加强科学宣教,破除封建迷信,培养并完善良好的人格特点,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减少社会不公,增加民众福利,提升人们的幸福指数,是抵御邪教的有力武器和策略。
上一篇: 自我调节除“郁闷”“
下一篇: 你的同事抑郁了吗